启迪与融通:从欧盟AI法案探索中国人工智能立法

更新时间:2024-03-21浏览次数:103

一、两会回顾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行动,标志着中国政府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大决策。这一举措旨在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以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也逐渐浮出水面。算法偏见、信息茧房等伦理和法律问题成为了制约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痛点。 


二、立法背景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政府迫切需要建立全面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体系,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然而,现有的算法管理规定执行力不足,监管竞合和真空问题突出,导致算法治理体系不够完善。此外,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快速迭代应用也给监管带来了挑战,现有监管体系难以覆盖其多样化应用的复杂性和专业性。

全国政协委员、金杜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毅指出,目前我国已出台的算法管理规定可执行性不强,而且还存在监管竞合或真空、算法侵害的认定和维权难等情况。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迭代快,其在垂直类领域应用也在快速多样化,难以被现有监管体系所覆盖,从而出现监管真空或失焦的情况。


三、可行举措

为解决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法律法规不完善的问题,应推动建立一部总体性、保障性和功能性的人工智能立法,并完善其配套法律规范。这需要明确人工智能领域大模型的准入和运行规则,并建立起责任分配与问责机制。鉴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性,可以借助市场力量,邀请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参与监管法律体系的建立,以确保立法的专业性和适用性。 

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可信度,应设立人工智能可信性指南,构建可信人工智能标准框架,并建立起可信人工智能评估工作机制。产学界应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推动“黑箱”研究向“灰箱”进步,以实现人工智能系统的可知可控。同时,内生安全防御技术的研究也应得到加强,以提高人工智能系统的内在安全性和稳定性。

通过以上措施,中国可以构建起更为完善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实现人工智能赋能下的“优势变胜势”。


四、欧盟经验

2024年3月13日,欧洲议会正式通过了《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为欧盟人工智能的监管制定了新的综合标准。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工智能,该法案制定了不同规定,相关条款将于未来几年陆续生效。

在此之前,欧盟早在2021年4月提出了全球首个欧盟人工智能监管框架。该框架通过对人工智能系统的风险进行分析和分类,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这一举措旨在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透明和负责任的使用,为其在欧盟的发展和应用创造更好的条件。该监管框架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性、透明度、可追溯性、非歧视性和环保友好性。根据框架,不同风险水平的人工智能系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监管。欧盟希望通过这一框架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建立一个全面的法律框架,以促进其在欧洲内的健康发展和应用,并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式。因此,借鉴欧盟的立法经验对中国的人工智能立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借鉴欧盟在个人数据保护和隐私权方面的立法实践。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强调了对个人数据的保护,并规定了严格的个人数据处理和使用限制。这种立法措施体现了欧盟在人工智能立法中对于个人数据保护的高度关注和严格监管。在中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个人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着重关注技术可能带来的道德和伦理问题。这种立法倾向反映了欧盟在人工智能立法中对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考量和严格监管。在中国,我们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需要制定相关法规来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确保其不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天津市作为示范区,于2020年出台了《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首次明确禁止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个人敏感信息,为人工智能应用的道德与伦理问题提供了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着重促进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旨在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并规范市场竞争和反垄断行为。在中国,浙江省率先推进数字经济地方立法,通过《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等法规,促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支持新兴科技在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这些立法举措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

 

结语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全球范围内对其立法监管的迫切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欧盟的立法经验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通过对欧盟在个人数据保护、道德伦理和创新竞争促进等方面的立法实践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平衡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保护个人权益和促进创新竞争之间取得的良好平衡。借鉴欧盟的立法经验,中国在人工智能立法上可以更加注重个人数据保护和隐私权,关注道德伦理问题的引入,以及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些举措,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挑战,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上一页:
下一页:
全国热线:023-63067180
邮箱:jianshilaw@163.com
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我们